每當孩子開始發脾氣、鬧彆扭,或是出現偏差行為時,家長都知道要好好的管教孩子,在管教的過程中,順利的話親子互動良好,小朋友能接受家長的提議及說明,但很多時候則是孩子與父母吵得更兇,孩子不開心,父母的照顧壓力也很大,親子關係出現了裂痕。
下次不妨先檢視看看,在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。
第一步可以去想「孩子為什麼有這個行為/表現」,先去想想小朋友當下的需求,以及可能發生的事情,例如是不是孩子餓了、累了、覺得無聊或寂寞。
第二步,記得「我現在要做什麼」,家長可以更有意識的去選擇教養的方式
第三部,「怎麼做?」,我該教導他什麼?哪些社會規範及價值觀是我想讓孩子學習到的?
問自己這三個問題,可以幫助你更清楚管教的目的,並接納孩子的情緒,當情況一片混亂時,內心還能保持清澈明朗。
然而並非每一次與孩子發生爭執時,家長都有時間問自己這三個問題,也並非要家長每次都做得盡善盡美。但是家長越常思考與練習的話,越能在未來用得更順手,甚至變成反射動作!
除了問自己上述三個問題時,也要記得考量孩子的目前的發展能力、孩子的個性與當下的情境。至於發展能力的部分,還會受到心理和身體狀態的不同而有變動,就像家長其實可以做到好好與小朋友講話,但有時候上班一整天很累了,小朋友還是很難叫得動,家長的耐心則會越來越被消磨而演變成與小孩爭執啦!
未來不妨將孩子每一次發生狀況的當下,當作是機會教育,也是建構孩子大腦的機會喔!
除了在親職教養上可以這樣做之外,平常在關係中遇到困難也可以試試看這三個步驟喔!
「為什麼對方有這個行為/表現」,先去想想對方當下的需求,以及可能發生的事情,例如餓了、累了、覺得無聊或寂寞。
記得「我現在要做什麼」,自己的目標/需求是什麼?
「怎麼做?」,我該怎麼表達、做些什麼,才能傳達出我想說的?